021—51172858
ARTICLES

技术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大鼠丙酮酸激酶ELISA试剂盒:洞察代谢奥秘的“分子标尺”

大鼠丙酮酸激酶ELISA试剂盒:洞察代谢奥秘的“分子标尺”

更新时间:2025-10-21点击次数:13
    在生命科学的微观世界里,每一个生物大分子的浓度变化都可能预示着细胞命运的转折或疾病进程的演进。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作为糖酵解途径中的关键限速酶,其活性与含量的变化,与细胞能量代谢、增殖分化乃至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了在复杂的生物样本中精准、定量地检测大鼠模型体内PK的含量,科学家们拥有了一把精巧的“分子标尺”——大鼠丙酮酸激酶(PK)ELISA试剂盒。它以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便捷的操作,成为了代谢研究、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探索的强大工具。
  大鼠丙酮酸激酶(PK)ELISA试剂盒,是基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原理开发的一种标准化检测试剂盒。其核心是一种“抗原-抗体”特异性识别反应。试剂盒内预先包被了高纯度的大鼠PK特异性抗体在微孔板的孔底。检测过程如同一场精心设计的分子“捕获”实验:首先,将含有未知浓度PK的大鼠血清、血浆、细胞裂解液等样本加入到微孔中,样本中的PK会与孔壁上的抗体特异性结合。洗涤后,再加入另一种带有酶标记(通常是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PK特异性抗体(称为“二抗”或“检测抗体”),它会与已结合在孔壁上的PK的另一表位结合,形成“固相抗体-PK抗原-酶标二抗”的“三明治”复合物。再次洗涤后,加入酶的底物(如TMB)。结合在复合物上的酶会催化底物发生显色反应,产生蓝色产物。最后加入终止液,颜色变为黄色。颜色的深浅与样本中PK的含量成正比。通过酶标仪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各孔的吸光度值(OD值),并与预先绘制的标准曲线进行比对,即可精确计算出样本中PK的浓度。
  大鼠丙酮酸激酶ELISA试剂盒的核心优势首先体现在其灵敏度与特异性。由于采用了双抗体夹心法,两道抗体识别关卡确保了只有目标PK蛋白被捕获,最大限度地排除了其他结构相似蛋白的干扰,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酶促信号的放大效应,使其能够检测到皮克(pg)级别的极低浓度,这对于检测生理或病理状态下微小的蛋白变化至关重要。其次,它具备高通量与标准化的特点。一个标准的96孔板设计,允许单次实验同时处理多个样本和标准品,大大提高了实验效率。试剂盒内提供了所有必需的试剂(包被板、标准品、二抗、底物、洗涤液等)和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使得不同实验室、不同批次间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基础。
  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是它的另一大价值。大鼠作为生物医学研究中常用的模式生物之一,其PK酶活性的研究意义重大。在代谢性疾病研究中,科学家利用该试剂盒检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脏、肌肉组织中PK的表达变化,探索糖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在肿瘤生物学领域,著名的“瓦博格效应”指出肿瘤细胞倾向于进行有氧糖酵解,PKM2(PK的一种亚型)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ELISA试剂盒为量化肿瘤组织中PKM2的水平、评估肿瘤恶性程度及药物疗效提供了直接证据。此外,在药物研发中,它被用于筛选能够调节PK活性的候选药物,通过量化给药前后PK水平的变化来评价药效。
  

扫码加微信,了解最新动态

扫码加微信
021—51172858

Copyright © 2025 上海瑞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sitemap.xml